您當前位置:首頁 > 知產百科 > 文章正文

會計恒等式如何理解(會計恒等式案例解讀)

日期:2023-04-18 17:12:04      點擊: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是每個經濟工作者都知道的會計恒等式,會計恒等式的理解上有三種解讀,下面通過案例來進行講解:

一、負債=資產-所有者權益

如果公司有100萬資產,股東把屬于自己的80萬拿走后,剩下的20萬元就是債權人的,也就是說,最后公司是債權人的,如果20萬不夠還債,債權人就要吃虧,放在社會面上,會形成債務危機。

這種企業(yè),銀行人見慣不怪,有的借款企業(yè)很困難,長期虧損,最后資不抵債,欠下一大堆爛賬,但股東吃香的喝辣的,小日子一點不受影響。這些股東潛意識里裝著“負債=資產-所有者權益”的方程式,企業(yè)賺錢的時候,通過分紅,列支隱性費用、虛構項目等等,把錢劃進了自家腰包,企業(yè)虧錢的時候,再把爛攤子,空架子甩給債權人。

用大白話解釋就是:賺了算我的,虧了是你的。

類似心態(tài)在銀行的貸款企業(yè)中有一定普遍性?,F代公司法強調揭開企業(yè)面紗,講究穿透效應,就是為了遏制這種情況。

二、所有者權益=資產-負債

如果公司有100萬資產,股東先把該還的債還了,剩下的才是股東的。

會計課老師常這樣說: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是記賬記出來的,負債是記賬記出來的,所有者權益是軋差軋出來的。

背后的思路就是“所有者權益=資產-負債”,用大白話講:股東別跑!企業(yè)是你的。

這意味著股東要負責到底,這是企業(yè)特別是公眾型企業(yè)應當堅守的底線。

三、資產+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

在我的記憶中,這個公式在三十年前東北某財校的教材上出現過,那時候,我國的會計制度沒有和國際接軌,會計準則聽都沒聽說過,西南財大當時講的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我們屬于非財經院校的非財經專業(yè),講的是老掉牙的“資產十費用=負債十所有者權益十收入”。

說它老掉牙一點不過分,因為它體現了計劃指令經濟的思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在資產負債表日有效,但在非資產負債表日,廠里給上頭打個報告什么的,不得用“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測算一下?稍微調整,就成了“資產+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

雖然老掉牙,但它的好處也顯而易見:1、非常直觀的解釋了資產負債表項目和利潤表項目的互動關系,比如:為什么補貼分攤到當年,計入損益,沒分攤完的計入負債,為什么賣出去的成品計損益,沒賣出去的計資產,進而才能更深入理解支出費用化資本化、資產是待確認的費用等等一些原理性的東西;2、非常適合初學者理解為什么資產和費用的記賬規(guī)則是同向的,為什么負債和收入的記賬規(guī)則是同向的,因為兩個都在=號同一邊嘛!

這個公式可說是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增加了收入和費用兩項注釋,讓死板的資產負債表活了起來。深刻理解它,有點一通百通的味道,之后的大多數準則都能看出個子丑寅卯來,靈活運用它,則可以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

約十年前,有這樣一個名譽權訴訟:某上市公司曾以歷史成本3000萬的房產評估增值后抵押貸款13000萬,某年利潤虧損9000萬元,面臨退市,于是以3000萬元房產抵債13000萬元貸款,固定資產減少3000萬元,銀行貸款減少13000萬元,利得10000萬元,利潤增加10000萬元,成功扭虧,次年從銀行回購房產,資本化支出,也不影響次年利潤。某財經雜志后刊文揭露其財務造假,上市公司以侵犯名譽權為由狀告財經雜志,后來判上市公司勝訴。

按“資產+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的公式,資產少了3000萬,負債少了13000萬,差額10000萬用收入頂上,兩邊平衡,的確沒毛病。話說上市公司的會計理解不了這個公式的話,能想出這么妙的茅招嗎?這是資本運作式的解讀。

推薦閱讀:

本文來源:http://m.allegrolawnservice.com/baike/20494.html

最新文章

稅務登記證可以注銷嗎(稅務注銷需要什么材料和流程) 注冊一個公司的流程怎樣費用多少(注冊公司的手續(xù)和費用標準) 辦理股東變更需要什么資料(股份變更流程) 寧波注冊公司流程及費用(寧波注冊公司的完整流程) 辦理分公司需要帶什么資料(注冊分公司的流程和所需材料)
熱門商標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