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名商標認定的個案效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跨類保護的不確定性,而不是使得跨類保護更為確定。由于缺少相應的公示制度,法院或者商標管理機構在每次認定馳名商標時,均需要全面衡量相關因素,從而導致認定效率低,浪費了司法或行政資源。如果對于商標問題有任何疑問,歡迎前來咨詢,我們可以為您提供專業(yè)的指導性意見。歡迎關注知春路知識產權已注冊商標查詢網(wǎng)
因此,該文認為:有必要將馳名商標認定的詳細信息向社會公布,讓公眾有機會獲知相關商標獲得馳名保護的具體情況。這樣既維護了商標權人的利益、保障了善意第三人的“知情權”,也利于市場交易。“公示”的信息也給馳名商標認定機構提供了參考因素,既可在堅持“個案”原則下提高認定效率,亦是司法、行政公開的趨勢所向。
這個觀點乍一看令人感覺眼前一亮,似乎這是一個很有創(chuàng)新的制度設計。但是細讀此文,筆者發(fā)現(xiàn)該文在行文邏輯和基本概念上存在不小的問題:
一、馳名商標公示無法減少跨類保護的不確定性
在原文中,作者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由于已經(jīng)注冊的馳名商標可以取得跨類保護,從而取得強大的保護效力。然而未經(jīng)公示的卻具有極強效力的馳名商標會成為市場競爭者腳下的‘地雷’,極大降低市場交易效率”。
作者的這一“發(fā)現(xiàn)”是其整篇文章立論的基礎,全文都是在這一問題的前提之下進行論述的。按照作者的邏輯,因為注冊的馳名商標可以取得跨類保護,所以若不進行馳名商標公示則很難讓包括市場競爭者在內的廣大公眾知曉該商標的馳名,因而也很難知曉該商標在法律上是進行跨類保護的。我們若按照作者的這一邏輯思考下去,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其中的矛盾之處。
根據(jù)我國《商標法》中的定義,馳名商標是指“為相關公眾所熟知的商標”。在該定義下,認定馳名商標的唯一要件是“為相關公眾所熟知”。何為相關公眾,保護工業(yè)產權巴黎聯(lián)盟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關于馳名商標保護規(guī)定的聯(lián)合建議》第二條第二款中規(guī)定:“相關公眾應包括但不必局限于:
(1)使用該商標的那些商品或服務的實際和或潛在的消費者。
(2)使用該商標的那些商品或服務的銷售渠道中所涉及的人員。
(3)經(jīng)營使用該商標的那一類商品或服務的商業(yè)界人士”。[2]
由此可見,在馳名商標的認定中,相關公眾的界定范圍是較為寬泛的。該文中所提到的馳名商標“地雷”的主要指向對象——市場競爭者,無論是馳名商標所有人現(xiàn)存的還是潛在的市場競爭者,都是落入相關公眾的范圍之中的??傊粋€商標在相關公眾范圍內的公知是該商標成為馳名商標并獲得跨類保護的前提。因此,如果一個商標為馳名商標,那么其必然是為該商標所有人相互競爭的其他市場競爭者所熟知的,也就是說其在相關公眾范圍內是處于一種公知狀態(tài)。在該種狀態(tài)下,馳名商標并不需要再附加一個“公示制度”來對相關市場競爭者進行風險預警。
如果存在較為極端的情形,那就是該“地雷”涉及的生產經(jīng)營者與馳名商標所有人使用商標類別的差別很大,以至于其可能沒有落入相關公眾的范圍之內。在這種情形下,使用人對馳名商標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會導致公眾的聯(lián)想或者誤認的,同樣也就不會存在對馳名商標的“沖淡”的可能,因此也就不會侵犯已注冊馳名商標所有人的商標權。
總之,第三人是否要在與馳名商標商品不相同或不相類似的商品上使用與馳名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如果作為一個誠信的經(jīng)營主體,應該是可以正常地作出自己的判斷的。
二、馳名商標公示無法產生任何法律效力
筆者認同作者關于馳名商標認定嚴格遵守個案認定和被動認定原則的闡述,同時這兩項原則也是明確規(guī)定在我國《商標法》之中的。既然如此,馳名商標公示制度到底具有怎樣的法律效力?其在法律上的意義何在?
馳名商標的認定只能是由商標局、商評委以及指定的人民法院在處理具體的案件時,根據(jù)當事人的申請做出爭議商標在該特定案件中是否為馳名商標的認定,是“一案一認定”,并且商標作為馳名商標的受保護記錄并不是后案中該商標馳名認定的依據(jù),僅能作為后案認定的考慮因素之一。
雖然也有學者認為出于對判決既判力以及提高訴訟效率避免累訴的考慮,馳名商標認定的判決可以有條件反復利用[3],但是根據(jù)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在司法實踐中是應當遵行嚴格的個案判定原則的。所以,馳名商標的公示是無法爭取得到其法律效力空間的。
該文在第三部分的“公示效力”部分指出:“以數(shù)據(jù)庫公示馳名商標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一種額外的信息服務,公布被認定的馳名商標的信息,并不是具有特殊法律保護效力的行政決定......數(shù)據(jù)庫的證明可作為證據(jù)使用,法院或糾紛處理機構應予考慮”。因此該作者所闡述的公示效力實際也是表達了該公示制度是沒有法律效力的意思。
雖然如該作者所言,設立這樣一個數(shù)據(jù)庫的確會更方便當事各方查詢以調取證據(jù)。但筆者認為,這一方便并不是商標行政部門所應當提供的,且我國目前已有很多渠道查詢法院、商標行政部門對于馳名商標認定的判例,設立一個沒有任何法律效力的公示制度無異于畫蛇添足。同時,原文中所涉及的公示異議制度以及公示的期限等等均無意義。
三、馳名商標公示不能混同于商標注冊公告
該文在“馳名商標公示制度比較法分析”部分,著重介紹了日本馳名商標的防御商標注冊公告制度,該作者認為“防御商標制度相當于采用‘申請審查型’的馳名商標公示制度”并且將該項制度歸類為“效力較強的馳名商標公示制度”。顯然,作者在其文章中將日本對馳名商標的防御商標的注冊公告視為了一種馳名商標的公示制度。
但是,依筆者的理解,商標注冊的公告制度與所謂馳名商標的公示制度是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的,不能夠混為一談。
商標注冊的公告制度,其實質上是在商標的注冊階段的一種通過先期公告以使得在先權利人或其他利益相關方及時了解到商標正在注冊程序中這一狀態(tài),并使得利益相關方及時申明其合法權益以確保商標符合注冊條件的制度。[4]
而該文中設計的馳名商標公示制度,既不能產生像物權登記公示那樣的確權效果,也無法作為馳名商標認定的直接依據(jù),該制度也自然不能產生商標注冊公告和異議那樣的法律效果,其公示本身并沒有任何法律上的效力,也不能解決作者在開篇所提出的問題。
一個商標在相關公眾范圍內的公知是該商標被認定為馳名商標的前提,一旦商標被認定為馳名商標,則意味著該商標在其市場競爭者當中已經(jīng)成為公知,至少法律推定競爭者對該商標已經(jīng)知曉。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競爭者是否對該商標進行跨類使用取決于企業(yè)自己的風險判斷,即使企業(yè)出于經(jīng)營策略的考慮對商標進行了跨類使用,也屬于企業(yè)自己承擔的法律風險范圍。這一風險是在法治環(huán)境下市場經(jīng)濟運行中的合理風險,其與是否設立馳名商標公示制度無關,更何況我國目前有相關的馳名商標認定記錄查詢渠道,并不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所以,原文所提到的所謂困局并不是應當通過制度層面解決的問題。在實踐中,相關企業(yè)和個人應當提高商標法律意識,對自身的經(jīng)營管理進行科學決策,做好法律風險評估,這才是市場參與者避免觸碰馳名商標跨類保護“地雷”的正確應對之道。
推薦閱讀:
本文來源:http://m.allegrolawnservice.com/2019/sbzcwt_0614/1786.html